2020年9月16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馮雪嬌博士文章:以科技創新重振江西農機制造輝煌。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傳統農機裝備産能相對過剩,以信息技術爲核心的智能化農機裝備相對短缺。江西是傳統農業大省,曾經擁有以江拖、南柴、手拖等爲代表的傳統農機裝備企業,輝煌一時。面對智能化農機裝備相對短缺的形勢,我省應抓好這一機遇,打造農機裝備發展的新亮點、新特色,重振農機裝備制造輝煌,推進我省向農業強省邁進。
●建平台,突破技術瓶頸
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結合我省技術創新發展布局,整合省內農業機械研究院所、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資源,聯合全國知名農機研究制造院所、雙一流高校、知名企業,共建省技術創新中心和農機産業技術創新聯盟,重點在水果生産的全過程機械裝備、傳感器、智能化技術、農機導航和水稻生産的輕簡化、綠色化、智能化全程機械化裝備上進行攻關研究。同時,針對農機與農藝不配套、農機裝備效率低、適應性差等問題,致力于將先進適用、節能環保的重大農業機械技術進行集成配套,推動新型農機裝備在我省的驗證與推廣。
布局建設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基地。南昌、吉安、新余、贛州既是農産品主産區,同時也集聚了一批農業裝備企業,應依托已形成一定集聚效應的小藍經開區、新余農機産業園、信豐工業園,布局建設農機智能裝備制造基地,集聚農業裝備領域高端人才,重點發展大型化、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的中高端農機裝備,主攻水稻果蔬生産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藥材機械中藥材專用機械、設施農業技術裝備、低山丘陵區適宜農業裝備的研發與制造。
●育人才,培育龍頭企業
强化农机装备人才隊伍建设。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人才缺口到2020年将达到16.9万人。应支持我省以农为特色的高校,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工程”等学科建设,鼓励其他高校开设农业机械化领域相关专业。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内人才工程平台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机械先进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支持农机专业人才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学习国外智能农机技术。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国际农机装备高端人才来赣创新创业。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政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培育龍頭企業。整合各有關部門資源,支持我省已具一定實力的農機裝備企業做出特色、做優做強,在果蔬采後處理設備制造、農業機械制造和輸送機械制造方面形成優勢。孵化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的農機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鼓勵龍頭企業依托主導産品和核心技術,延伸産品供應鏈、價值鏈,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合作,帶動中小企業和配套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提升産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加大力度,吸引省外優秀農機企業及其裝備關鍵零部件生産企業落戶江西。
●強頂層,加大政策扶持
做好頂層規劃設計。把重塑江西農業制造輝煌作爲一項重要任務,摸清我省農機裝備産業、科技、服務體系和發展需求,理清思路,制定出我省農機裝備産業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重點舉措和保障措施。
強化農機農藝融合的理念。針對江西特色經濟作物如茶葉、白蓮、油茶、蔬菜、中藥材等,樹立農機農藝融合理念,加大標准化種植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標准化建設。加大力度研發適合我省丘陵山區及特色作物機械化生産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以解決丘陵山區果園生産機械化爲突破點,補短板、降成本。
完善補貼配套政策,加大資金精准支持力度。針對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機産品,積極探索“融資租賃+智能農機裝備”新模式,采用融資租賃等靈活支付方式,緩解農民采購面臨的資金不足難題,撬動農機更新換代市場,加速更多農機新産品試驗鑒定和推廣應用。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力度,支持茶葉、白蓮、蜜桔等特色農産品在不同地域建立區域性機械化作業示範點,對實行補貼範圍內農業機具應補盡補,支持鼓勵老舊農機報廢更新,並積極開展農機新産品購置補貼試點,重點推廣植保無人機等智能化、智慧化農機産品。